荒谬与陌生:嘲笑中产的剧作家 —— 知乎网匿名用户

核心是荒谬感。 所有你看到的元素,都是营造荒谬感的工具,至少包括以下三点:

  1. 非口语词汇和口语行文间的冲突;

  2. 所述事件本身的荒谬;

  3. 语境的经营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先说词汇。

选用日常对话中极少出现的各种词:

  1. 专有名词,包括小圈子黑话。例如:行动电话;

  2. 非官话,包括外语词与方言。例如:昏古七;

  3. 自造词。例如:野生郭东林。

带来粗粝的陌生感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再说行文。

口语风格的行文:

  1. 碎片化:场景之间没有包含关系,全部拆到细碎;

  2. 镜头感:在不断变换的叙事主体间切换;

  3. 短句:没有从句,没有双重修饰,用标点符号控制节奏;

  4. 堆细节:帮你重新发现生活,并提供精确数字;

  5. 高速且匀速:控制倾诉的冲动,如同等待骑兵进入射程的弓箭手;

  6. 重复、排比与递进;

  7. 省略主语;

  8. 省略连接词;

  9. 频繁使用感叹词与惯用语;

  10. 标点的错用。 非口语词汇配上口语行文,如同波粒二象性一样,冲突中的流畅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再说事件。

内核是嘲笑中产:

  1. 异化,失控,意志强加;

  2. 象征性挣扎,发现无法改变后回归现状;

  3. 口是心非;

  4. 假装存在远方;

  5. 消费/阶层/仪式/符号/表达/身份/认同/潮流......

随便选一条最近的段子:

青年美工小李突然不见了!办公室乱成一锅粥。小李桌子上留了一个纸条写:压力好大,我要去远方了。再见!老板暴怒,叫来小李的男朋友小张,小张使用苹果行动电话定位功能,直接找到小李位置!定位显示小李在家里床上躺着看电视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最后说说语境。

这个问题的等价表达是:作者如何处理与读者的关系?

他的主要活动地点先是 Hi-PDA ,后是 TGFC ,再然后是微博,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艺社区。之所以选择在这些地方发表,可能因为这本就是作者预期的一部分,受众的解读与互动也被纳入作品。思路并不罕见,例如行为艺术也需要处理和场的关系。

控制语境的尝试包括:

  1. 作者与作品的疏离:错综复杂的账号,少露真容,放出多套人格;

  2. 对 buzzword 的态度:很多文章里留了扣,例如「喷了」、「炸裂」这样可以供人快速引用回复的内容。能看到同一个词,在诞生、作者多次使用、观众模仿狂欢等不同阶段,如何从一个严格限定下的语境走向公共空间,面貌如何从全新锐利走向漫漶不清。模仿可能就是这个游戏的一部分,例如提问者问出的这道问题;

  3. 发掘渠道在表达上的技术可能性:论坛时用不同楼层交叉回复,微博时将长微博拆散互相引用;

  4. 接推广单:接单究竟是行为艺术的一部分,还是单纯的挣钱,不得而知。这种误读是否是被希望的,同样不得而知。对作者意图的揣摩带来了暧昧,形成效果之一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这种文体本质上是什么?

叙述一场事件;

有冲击力的荒谬;

口语行文;

强烈的画面感;

对观众的反应有明确预期;

......

这是什么?这就是剧本。

Last updated